无障碍 | 网站地图
 
>首页 > 综合要闻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①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5-09-17

分享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一霖


  W020250917254911189711.jpg


  吉林省长春市纪委监委以查办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典型案例为原型,采用“案例+讲解”形式,拍摄“纪法课堂”系列短视频,为党员干部讲清楚纪法要求,使党员干部对照自查、防微杜渐。图为该市纪检监察干部参与拍摄“纪法课堂”短视频。张琦 摄

  特邀嘉宾

  张坚 湖北省黄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张志鹏 吉林省长春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黄勇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作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深刻阐明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肯定学习教育成效,对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突出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引导。”强调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何重要意义,怎样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创新方式方法,使作风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触及灵魂?我们特邀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交流。

  怎样把握作风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之间的关系?

  张志鹏: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责定位,深刻领会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针对性是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内作风问题表现多样、成因复杂,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解决问题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作风教育作为解决作风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样要从实际出发,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找准靶子,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实效。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即便内容听起来“都对”,受教育者也会觉得与自身关系不大,无法触及灵魂,自然也谈不上实效。

  实效性是检验针对性的最终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变化,人民群众的感受最深。判断作风教育是否具有针对性,不能只看方案设计得多么完美、教育内容安排得多么丰富,而是要用实际效果来检验,看人民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新时代以来,经过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只有具体才能深入,持续抓好作风教育,必须将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将针对性作为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也要将实效性作为检验针对性的最终标准,通过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张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注重实际效果,解决实质问题”。作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体两面、相辅相成,针对性是前提,体现的是精准施教,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特点,分类施策、精准滴灌。实效性是目标,体现的是教育成效,衡量的是作风教育是否真正触动思想、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最终要落到党员干部作风切实转变、群众满意度提升上。只有将精准的“靶向施教”与务实的“成效评估”结合起来,作风教育才能入脑入心、常态长效。

  强调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巩固来之不易的作风建设成果,须进一步增强作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清醒认识“四风”问题的严重危害,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纠治“四风”顽疾的现实需要。一些作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表现形式更加隐蔽,发现和查处难度加大,这就要求作风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精准识别新表现新动向,深刻剖析产生根源,采取针对性教育措施,才能更加有效遏制作风问题潜滋暗长。

  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内在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以决心和恒心,不断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使优良作风内化为习惯和自觉,实现从“不敢”“不能”到“不想”的深层次转变。

  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包括哪些方面要求,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坚: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要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统一,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觉悟,推动解决实际问题。要突出重点领域,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要聚焦重点问题,紧盯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力、影响高质量发展、加重基层负担、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等突出问题,以及“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抓住重点对象,紧盯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分层分类、量身定制教育方案,避免“上下一般粗”。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聚焦理想信念、政治忠诚、领导水平、干事创业、选人用人、遵规守纪等维度,结合信访举报、巡视巡察、日常监督和审查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对各地区、部门、领域的作风状况进行“精准扫描”,动态把握“树木”与“森林”的状况,为开展作风教育提供精准靶向。

  加强以案促改。深入剖析查处的“四风”问题典型案例,编写警示教育教材,制作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向案发单位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

  坚持分类施策。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任前廉政谈话、廉政党课等多种形式,落实差异化教育。对新提拔干部,重点加强角色转变、责任担当和廉洁履职教育;对年轻干部,突出纪律规矩和优良传统教育;对关键岗位干部,强化岗位廉政风险和职业道德教育。

  推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将作风教育嵌入监督执纪、干部考核、日常管理各环节,在干部提拔、岗位交流等关键节点和重大项目实施等重要工作中,及时开展作风教育,推动作风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黄勇:增强作风教育的针对性,要把握党员干部成长特点,密切关注并分析研判党员干部群体作风情况,综合考虑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区分不同层级、对象、领域,有的放矢提高教育针对性。

  对不同层级,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各有侧重。不同层级作风问题的表现形式和风险点存在差异,要摸清不同层级党员干部的作风状况,围绕“受众特点”和“岗位实际”,精准匹配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比如,“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是各级党组织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关键所在,要注重将纪律作风教育嵌入权力运行各个环节,督促树牢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再比如,对基层干部群体,要用好本级查处的案例作为警示教育资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有针对性地加强纪律作风教育,纠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把严的要求传导到基层末梢。

  对不同对象,在施教方法上要做到适配。党员干部队伍构成多元,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党员干部,其理论学习、思想动态、实践困惑各有不同,作风教育要根据差异“精准滴灌”。对领导干部,要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把作风教育寓于日常监督管理,与廉政谈话、提醒谈话、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相结合,引导其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对新提拔干部,把作风教育与任前谈话、岗位廉洁风险提醒、警示教育等相结合,引导其在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中适应岗位职能转变;对年轻干部,把作风教育贯穿入职教育、岗前培训、任前谈话全过程,组织形式多样的座谈交流会、读书分享会、实地参观教学等,引导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筑牢纪法防线。

  对不同领域,在关键环节上要着力强化。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聚焦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开展有行业特点、领域特色的作风教育。同时,针对各领域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的作风问题,推动问题整改、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实现以“一域”改变带动“全域”提升的教育效果。

  如何创新方式方法,使作风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触及灵魂?

  张志鹏:抓作风教育只有创新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真正有所触动,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充分挖掘典型案例,还原事情经过,深入剖析思想根源,发挥提醒纠偏作用。例如,长春市纪委监委以查办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为原型,采用“案例+讲解”形式,拍摄“纪法课堂”系列视频,不仅还原“发生了什么”,还讲清“为什么会发生”“当时的思想根源是什么”,促使党员干部对照自查,思考如果换作自己会作出怎样的决定,通过“灵魂拷问”,将错误念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

  拓展实践教学。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作风教育同样要融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全过程,例如,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在破解难题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锤炼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思想作风,砥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心系群众、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创新方式教学。例如,通过到政务服务窗口等一线岗位开展现场教学,让党员干部在直接服务群众中增进群众感情,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带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模拟突发事件等情景模拟教学,让党员干部亲身体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来的严重危害,切身感受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工作中自觉换位思考,摒弃不良作风,积极担当作为,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黄勇:作风教育要真正入脑入心、触及灵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需从适配当下工作生活场景、呼应党员干部内在需求的角度出发,跳出“照本宣科”的模式,创新方式方法,让优良作风在党员干部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成为行动自觉。

  转变语言风格。作风教育要不断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提升作风教育吸引力。在方式上,可以采取互动式纪法教育、情景式学习问答、清风讲师团廉洁宣讲等方式。在表达上,要贴近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实际,避免空泛,化抽象为具体,把纪律作风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引。

  丰富教育载体。把握融媒体时代特点,用好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微视频以及图解、动画讲解等形式,对常见作风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同时,把作风教育和廉洁文化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因子,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确保教育既“对味”又“到位”,让党员干部入脑入心、触及灵魂。

  坚持常态长效。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个永恒主题。作风教育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持久抓、见长效。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教育机制,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同时要密切关注和分析作风问题新情况新动向,从具体问题入手深入剖析思想根源、制度漏洞、监督短板、整改成效等,推动标本兼治,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体悟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要求,必须立足职能职责,将作风教育融入日常监督、贯穿纠治“四风”全过程,不断提升教育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一方面,在监督检查中深挖根源,找准教育着力点。在纠治“四风”时,不仅要发现表面问题,更要注重剖析深层次原因,将其转化为作风教育的鲜活素材和精准靶向,使教育内容真正触及灵魂深处。另一方面,精准施策,提升教育针对性。不同领域、层级的单位,其作风问题表现和潜在风险各异。要结合日常监督、信访举报、巡察反馈等情况,对不同系统单位进行“画像”,提出差异化教育建议,使教育更加入脑入心。同时,形成常态长效,坚决避免监督与教育“两张皮”。将督促问题整改与加强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在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时,同步提出作风教育的具体要求,并跟踪问效。通过发现问题、教育引导、促进治理,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果,持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

   (张鹏奇 吉林省长春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推进作风建设的基本单元、关键一环。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我们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紧盯基层党组织这个作风建设前沿阵地,一体推进学查改,通过常态化组织学习研讨、开展警示教育等,引导基层党员干部严守“铁规矩”“硬杠杠”,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同时,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实打实的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杨利华 湖北省黄石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

  今年3月以来,党中央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们区按照要求对各层级的党员干部进行了作风教育。对村干部一级,区纪委监委用本地查处的村干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警示,并为村一级梳理出了廉洁风险点。通过简单明了的漫画、看得懂的短视频、微短剧等方式把作风要求讲得一清二楚,我们更加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底线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区里还组织村干部聆听身边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先进事迹和基层治理经验分享。通过反面案例警示和正面榜样鼓励,我们深受触动,深感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所在,将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和实干担当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基层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李志灵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X

更多廉政资讯
扫码关注

清廉宝安湾